服务热线:0533-3652630

emc易倍综合平台荒山绿化网(林业上的六大工程有何意义啊)

时间:2024-05-22 05:45:29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emc易倍综合平台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长期以来,中国***和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制订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国林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0.47亿公顷,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26%,居世界第一位,全国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分别达到1.6亿公顷和124.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55%,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的双增长。

emc易倍综合平台荒山绿化网(林业上的六大工程有何意义啊)(图1)

  世纪之交,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确立并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大决策。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涉及全国97%以上的县、市、区、旗,规划造林任务超过0.76亿公顷,规划投资7,000多亿元,建设内容包括资源保护、国土绿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商品林基地建设等各个领域。工程自试点和全面启动以来,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009.75万公顷,累计完成投资946.70亿元。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林业建设结束了长期以来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成为中国林海的一盏明灯,是世界生态建设的一项创举。

emc易倍综合平台荒山绿化网(林业上的六大工程有何意义啊)(图2)

emc易倍综合平台荒山绿化网(林业上的六大工程有何意义啊)(图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这项工程1998年开展试点,2000年在全国1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面启动。截止2003年底,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80.75亿元,取得阶段性成果。

  1、森林被过量采伐的状况有一定改观,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据初步统计,5年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2亿立方米,仅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覆盖率就提高5.58个百分点,达到77.61%,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同步增长。

  2、森林生态功能退化趋势有所缓解,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据对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22个县的抽样调查,水土流失面积下降5.99%,长江泥沙含量全线下降;动植物生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

  3、林区企业经济状况开始好转,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药材、林特产品采集加工等特色经济迅速崛起,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4、林业企业富余职工共分流安置66.5万人,其中一次性安置31万人,从事森林采伐的职工由37.5万人减为11.2万人,森林管护人员由4.59万人增加到20.53万人。

  5、原来由林业企业承担的文教体卫、公检法司等社会职能的支出emc易倍综合平台,得到中央财政的补助,90.6万人分别进入省、地、县级社会和行业养老统筹,减轻了企业负担,促进了林业企业的发展活力。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问题。1999年,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试点,2002年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被广大干部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2003年,各方面专家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中期评估时认为:中国政府关于退耕还林的决策正确,政策优惠、具体,各级领导重视,广大农民满意,工程进展顺利并已初见成效。

  1、五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332.58万公顷。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2个多百分点,720多万公顷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得到有效治理,输入江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

  2、退耕还林后,由于生产要素的转移和集中,农民增加了对未退耕地的投入,并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等措施,提高了单位土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退耕还林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各地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一些地区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4、9700多万农民从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补助中直接受益,农民人均每年获得生活费补助40元、粮食补助247公斤。农民还腾出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拓宽了增收渠道。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构筑京津生态屏障的骨干工程,也是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改善世界生态状况的重要举措。工程于2000年6月开始实施,截止2004年6月底,累计完成治理任务491万公顷,取得明显实效。

  1、改善了首都及周边地区生态状况。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20%左右,昔日的荒地大都披上绿装;沙尘天气逐年减少,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北京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减少7.8%;官厅、密云、潘家口三大水库受上游泥沙淤积危害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据定位监测,密云水库四年的泥沙输入量减少10万多吨。

  2、各地在实施荒山造林、禁牧舍饲、生态移民等项目中,积极引导农牧民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一批附加值高的经济林产业、高效畜禽养殖业初具规模。1,622万人在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地方经济呈现出良性发展势头。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公里,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包括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590个县,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总国土面积的42.4%。到2000年底,已完成前三期工程建设任务,共完成造林面积2,200多万公顷,主要成效有:

  1、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山地等重点水土流失区,共营造水土保持林550多万公顷,水源涵养林100多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4万平方公里,约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

  2、共营造农田防护林200多万公顷,有2,130万公顷农田实现林网化,占三北地区耕地总面积的64%。

  3、三北地区活立木蓄积量达9.97亿立方米,已发展经济林360多万公顷,建设了一批名、特、优、新果品基地,年产干鲜果品1,255万吨,总产值达170亿元。

  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及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等5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900多个县,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的水土流失、风沙和盐碱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工程自1989年开始,实施14年以来,共完成造林1,921.7万公顷,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长江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5%,净增9.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万平方公里,治理区土壤侵蚀量降低到5.4亿吨,减少了42.0%。沿海防护林工程新营造或更新海岸基干林带5,672公里,沿海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降至288.41万公顷,减少108.56万公顷。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使工程区有林地面积增加223万公顷,增加了6.4%;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58%,达46.15%。太行山绿化工程使得工程区宜林荒山减少到183.6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4.9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降到1.1亿吨,下降了26.7%。平原绿化建设使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7%,增加了8.4个百分点,农田林网保护基本农田面积3,256万公顷,占建设区基本农田面积的70.7%,道路、沟渠、河流两岸绿化率达到了85%以上。

  1、初步建立的防护林体系形成了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利设施的生态屏障,增强了抵御旱、洪、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扩大了生物生存空间,珍稀动植物种群数量也不断增加。

  2、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建设了一批用材林、经济林基地,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增长。据统计, 2000年太行山绿化工程区国民生产总值1,389亿元,增长3.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其中林果收入457元,初步形成林产品资源生产基地。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和湿地保护等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湿地地区等。工程实施以来,将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进一步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珍贵自然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建立包括森林类型、湿地类型、野生动植物类型、荒漠类型等多种类型的保护区600多个,截止2003年底,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1,538个,总面积达1.18亿公顷。全国林业系统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4个,面积达7,137.61万公顷;自然保护小区达到51,218个,总面积达730.08万公顷。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1处,面积303万公顷。这些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着我国40%的自然湿地、300多种重点野生动物和130多种重点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地,初步形成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emc易倍综合平台、功能较为完备的保护区网络emc易倍综合平台。

  2、珍稀物种拯救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工程的实施,使多年形成的珍稀物种拯救体系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目前,全国共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250多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400多处,已对珍稀濒危的200多种野生动物、上千种野生植物建立了人工种群,使相当一批极度濒危的物种在人工状况下免于灭绝,有的物种已开始回归自然。

  3、野生动植物资源人工培育形成规模。全国有经济类野生动物繁殖单位2.45万家,野生植物培植单位1.7万家,野生动物园、动物园243个,植物园、树木园115个,年产值560多亿元,不仅努力满足了社会需要,也促进了野外资源保护。

  4、随着工程的实施,野生动植物、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管护体系建设得到很大加强,已初步形成较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执法监管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主要解决木材供应问题,同时也减轻木材需求对天然林资源的压力,为其他五项生态建设提供重要保证。工程布局于我国400毫米等雨量线以东,地势比较平缓,立地条件较好,自然条件优越,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其他条件具备适宜发展速丰林的地区。截止到2003年底,重点地区速丰林基地建设工程内的18个省共投资70,283万元,新造和改培速丰林18.3985万公顷,经济效益日益明显。

  速丰林工程发挥劳动力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示范和拉动作用显著的优势,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大量吸纳企业富余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速丰林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林业产业与造纸等木材利用行业的协调发展,为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实现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升林业产业化水平、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状况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实施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推进林业历史性转变、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是中国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战略途径emc易倍综合平台。通过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严格保护、大力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力争到2010年,使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共需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中国政府和人民将在理论和“”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为中国林业快速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第一,什么是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是1978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简称三北工程),这是一项利在当代,萌及子孙的宏伟事业,建设三北工程,将从根本上治理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解决这些地方农牧业生产低而不稳、农牧民生产生活必需的木料、燃料、肥料和饲料俱缺的问题。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第二,杨树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根据资料,杨树在三北地区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林木资源,在三北地区,杨树种、品种和无性系大约有5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总面积达到600多万公顷。其中天然林有100多万公顷,主要是分布于新疆荒漠地带的胡杨、灰杨、银白杨和东北森林草原地带的山杨emc易倍综合平台、青杨以及黄土高原地带的小叶杨、河北杨、毛白杨等。这些分布广泛、生长环境各异的天然树种,已成为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物种宝贵资源。杨树人工林在三北地区已经达到500多万公顷。因此杨树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它具有分布广泛、抗逆性强、生长迅速、容易繁殖、栽培简便、材质好、用途广泛等特点,是绿化荒山荒坡、营建农田林网和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这样看来,杨树在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为什么三北防护林的树种单一。我认为:一是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比较差,适宜生长的树种比较少;二是要达到三北防护林建设的要求,就必须选择符合三北工程建设目标的树种,解决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三是目前人们也注意到三北防护林树种单一的问题,正在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尝试实验,根据“适地适树”原则,争取达到树种多样化的良好效果。


标签:绿化工程

【产品推荐】